全部评论: 0条
魔方,被称为魔术方块,发明于匈牙利的一位著名建筑设计师厄尔诺·鲁比克教授。从建筑设计跨越到智力游戏的开发,是一个既有趣又新奇的举动。本科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在广东工业大学学习的熊施林觉得,做设计的时候学会通过生活上的某些元素获取灵感,但不一定是工业设计方面的,因为设计是相通的,像魔方一样用四面八方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组合成一个新颖趣味的游戏,通过学习和寻找不同设计行业的设计风格,设计方法和需求,最后做出自己的设计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熊施林红点奖作品获奖现场
从部队大院出来的孩子天生有着热血、关怀和不惧的态度。“对于部队来说我更喜欢自由,小的时候思想就比较跳跃,读书后由于学画的身份,对设计方面越来越想要探究其奥妙。”熊施林表示,他既拥有艺术家的放荡不羁爱自由,又在设计中学会严谨和思考。为了理解和热爱生活,熊施林总是在与设计做赛跑。在大学时候就带着一辆自行车骑上了通往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并多次往返南昌最高点702电塔。“毕竟作为产品设计师,你的爱好多了肯定能够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再去将这些问题完善。”熊施林觉得,生活中时刻在想着有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的状态一直是他努力维持并要求自己的,因为设计虽来源于生活,其实更是来源于发现,骑行与运动能够将他的热情和灵感巧妙的转化出来,所以他一直在挑战自己,并试着与设计极致竞赛着。
西藏骑行
此外,除了在兴趣和生活中享受设计,熊施林在实践中同样为自己的设计带来了新感受。在一次实践项目中他有幸与日本设计接触交流并合作,发现日本人做设计非常的细腻,他们会“抠”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点,尤其是在一个项目的前期调研中。例如在造型与结构方面,就能罗列出成千上万种可能性进行分析,或者用矢量图于颜色的色块来表达设计情感,得出客户与使用者在不同环境不同站位的模式上想要追求什么样的产品。如此繁琐且细腻的操作总是令人敬佩和感叹的,“所以自己与日本的设计师对比,总感觉缺少了某种元素。中国浮躁的市场与日本成熟稳定的设计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欣赏着他们对于设计操作上的不厌其烦,或许细腻对于我们易写却还不是容易做,但一直在努力中前行。”熊施林感慨道。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出版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提到的“再设计”理念对于熊施林来说是深刻的。“我对日本设计师都是印象特别好的,他们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想法都是特别务实、实在的,认为设计理念就是抛开多余的东西,让你重新找到设计‘悟’的本源。”其原理在于设计本不应全部遵从特定理念,因为设计师本来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环境。你肯定一个大师能够在一个时代引领设计的进步,但是作为一名设计师,首先需要有自己的设计思维,再加上某些大师的设计理念,最后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不能说全部都依靠大师的理念做,设计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熊施林强调道。
红点获奖作品——《Ariborne tent》
当慈善组织或者政府无法在第一时间到达灾难或者战争现场,
肯定会选择空投资源来支援前线,
这个设计结合了空投资源物资的降落伞和帐篷的结合,
很好的解决了难民的安护问题,成为一个很好的容身之所。
提到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熊施林的“强迫症”就犯了。对于红点获奖作品《Ariborne tent》细节的元素不够多,还是感觉比较粗糙,考虑和做的东西都没有精确到心目中的100%,因此熊施林还是想要把这个作品继续完善和深入,将更多的内容和思想表达清楚。因为在他看来“世界和平”四个字虽然看似简单,但战争或者灾难比较频繁的年代,做设计必须有需求才有会有设计实现,因此有时候设计还需要站在国情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例如所欣赏的日本设计来说,日本的自然灾害特别的频发,设计师们在观察灾害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自己的设计本身,那么选材就成为了非常精细的考核,尤其日本的消费者被誉为世界上最认真的顾客之一,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日本的设计在发展中能够既稳定又迅速,因为日本设计师面对这样一群严格的客户,挑战特别大。
作品——《Squidward》
此作品主要通过磁铁与图钉的结合,实用于办公及教学方面,可以随意切换,双重功能。
当然,最后不管是日本设计还是熊施林本人的设计,无不是为了方便生活,服务于用户。对于未来的发展,熊施林早早的为自己做了目标和规划。“感谢自己选对了路子,让自己变得严谨、仔细、(强迫症),学设计还让我变得比较稳重了,但别忘了,学才是设计领域的重要主导位置,在什么样的年龄和身份就做什么样的事情。”
本文为艺家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